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么

高中知識
2023/4/12
“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的哲理是觀書和觀水一樣,都是有著源源不斷的源頭,以水比喻書,告訴我們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,不斷的學習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。這句詩的意思是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?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。
《觀書有感二首》
“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出自《觀書有感二首》,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。這兩首詩是描繪其“觀書”的感受,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。
其一
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其二
昨夜江邊春水生,艨艟巨艦一毛輕。
向來枉費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創作背景
公元1196年(慶元二年)朱熹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、吳常兄弟之邀,到該村講學,為吳氏廳堂書寫“榮木軒”,為讀書亭書寫“書樓”,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《社倉記》,還在該村寫下了《觀書有感》。
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。全詩以方塘作比喻,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。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,而是常有活水注入,因此像明鏡一樣,清澈見底,映照著天光云影。這種情景,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、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、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。
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。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,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,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,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,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。所謂“源頭活水”,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