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夜反映的節氣是什么

高中知識
2023/4/12
月夜反映的節氣是驚蟄!对乱埂肥翘拼娙藙⒎狡絼撟鞯囊皇灼哐越^句。這首詩記敘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,表達了作者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。
月夜反映的節氣
《月夜》反映了驚蟄節氣。詩的前二句寫景,記敘星月西斜,夜深人靜。詩的后二句記所聞、所感,因蟲聲透過窗紗傳來,感到已到春暖時節。詩中描繪了一種優美寧靜而富有生機的境界,令人感到物候在變化,又是靜美的。
驚蟄,古稱“啟蟄”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,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;太陽到達黃經345°時!对铝钇呤蚣狻罚骸岸鹿潯f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,是蟄蟲驚而出走矣!
此前,昆蟲入冬藏伏土中,不飲不食,稱為“蟄”;到了“驚蟄節”,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,稱為“驚”。故驚蟄時,蟄蟲驚醒,天氣轉暖,漸有春雷,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。古代分驚蟄為三候:“一候桃始華;二候倉庚(黃鸝)鳴;三候鷹化為鳩!斌@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:“一候桃花,二候杏花,三候薔薇!。
月夜原文及賞析
《月夜》
唐·劉方平
更深月色半人家,北斗闌干南斗斜。
今夜偏知春氣暖,蟲聲新透綠窗紗。
譯文:
夜靜更深,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,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。
北斗星傾斜了,南斗星也傾斜了。
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,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,唧唧的蟲鳴,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。
賞析:
《月夜》又題《夜月》,寫的是詩人劉方平在一個初春之夜的感受,堪稱一幅美好恬靜的春夜圖。
“更深月色半人家,北斗闌干南斗斜”這開篇二句,是從視覺角度描寫初春的月夜之美,而兩句的著眼點又各自不同。首句為近景,是從空間的下方落筆,寫出早春夜深時分皓月普照的景色。夜深人靜,皓月西斜,將如水的清輝灑向大地,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邊庭院。一個“半”字,用得精確傳神,使畫面明暗相間,錯落有致。次句則寫的是遠景,是從宇宙空間的上端摹景的。在這迷人的夜晚,天空月朗星稀,只有北斗、南斗等晶瑩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與明月交輝,令人感到宇廟廣袤,視野開闊。這一句是寫景,同時也透露出月斜星橫,夜闌更深時詩人難寐的信息,為下文作了鋪墊。
三、四句“今夜偏知春氣暖,蟲聲新透綠窗紗”,是用倒敘手法從心靈和聽覺感受的側面描寫春夜的靜謐風光。夜深更闌,詩人卻毫無睡意,這是什么原因呢?我們只知道—— 驚蟄后的蟲聲突然在庭院的墻根下鳴起,奏響這一年的第一首春曲,將春的信息帶到人間,使詩人驀地因季節物候的變遷而驚心。在這春夜里,對春意有特殊敏感的小蟲,成了報春的使者,從而使人感到“蟲聲”的可親,可愛,悅耳,動聽,而無聲無形的“春氣”也在“蟲聲”鳴唱中變得可觸,可感,牽人情愫!“偏知”二字說明詩人平素對自然界物候變化不注意,只有今夜才感覺頗深的典型感受。
“新透”二字顯示了蟲聲的巨大魅力,狀出了“春氣”不可阻御的偉力,將融融春意、盎然生機,一下子融“透”到讀者心中。
這首詩,景中仍然深寓著詩人深沉的情思。特別是后兩句,詩人見月色難寐,聞蟲聲更是輾轉反側,正所謂“春色惱人眠不得”,“偏知”二字也向我們提供了一些的信息—— 不知,還罷;一知,就深深撥動了詩人的心弦。至于這“情”的內涵,可能是詩人懷人傷春的戀情,也可能是感世傷時的積郁;可能是思念故鄉的鄉愁,也可能是感嘆時光飛逝。這些都無確指,寫得極其含蘊,而其惆悵的情緒,卻溢于言表。
這首詩在造境方面,清麗淡雅,靜中有動,以動顯靜,意韻流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