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銅為鏡是誰對哪位大臣的評價

高中知識
2023/4/12
以銅為鏡,出處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:是唐太宗對魏征的評價。一個人用銅當鏡子,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;用歷史當鏡子,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;用人當鏡子,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。魏征一死,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。這是對魏征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。
魏征
魏徵,現作“魏征”(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-唐貞觀十七年(643年2月11日)),字玄成,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(現晉州市)。隋唐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學家和史學家,因直言進諫,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“貞觀之治”的大業,被后人稱為“一代名相”。
官至光祿大夫,封鄭國公,謚號“文貞”。葬禮從簡。同年入凌煙閣。
《群書治要》總編、《隋書》序論,《梁書》、《陳書》、《齊書》的總論等。其言論多見《貞觀政要》。其中最著名,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---《諫太宗十思疏》。
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淵創建的唐王朝,為太子李建成做事。由于魏征才華出眾,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。后來,李世民發動“玄武門兵變”,殺死哥哥李建成。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個人才,便親自召見他。李世民一見魏征,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:“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?t”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征將有殺身之禍?墒,魏征卻從容自若,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:“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,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!崩钍烂衤牶,被魏征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,打心眼里欽佩他的人格。因此,不但沒有處罰他,反而重用了他。
不久,李世民委任魏征為諫議大夫(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),以后又提拔他當宰相。建國之初,唐太宗勵精圖治,經常召見魏征,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。魏征胸懷大志,膽識超群,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。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,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,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。每一回,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,盡量采納。
魏征一生進諫無數,深得李世民信任,死后墓碑是李世民親自書寫。后來有人進讒言說魏征曾收受賄賂,那時李世民已經垂垂老矣,具備了輝煌老人的一切特點自負、偏信、易怒、莽撞,所以就把魏征墓前的碑讓人砸毀,不過后來證明是李世民錯了,墓碑在李治時給重修了。
李世民與魏征
李世民是一個傳奇人物,不論他與父親兄弟對王位的爭奪,光談他這個人,可稱得上年輕有為,不僅驍勇善戰,還頗有計謀,李世民的才能為百姓帶來了福音,就是在后世也是美名流傳。而這魏征,人雖有才,但曾效忠于自己的競爭對手,要不說李世民是非常人可比,他愛才惜才,十分器重魏征。魏征是一名諫官,不僅有才,敢言他人之不敢言,不怎么給李世民面子,當然這并非羞辱,只是他盼李世民做一代明主,李世民也知曉魏征之忠心,可他畢竟一國之主,這樣被臣子頂撞,李世民心中很是不快。
有一天,唐太宗玩鷂子,他讓鷂子在手臂上跳來跳去,玩的正高興,魏征進來了,太宗怕魏征嘮叨他,避之不及,就將鷂子藏在懷中。魏征早就看到了,他稟報公事時故意說個不停,太宗不敢拿出鷂子,等到魏征離開,鷂子就這樣被生生地悶死了。李世民這個生氣啊,回去與自己的長孫皇后抱怨:魏征這個鄉巴佬,我早晚要了他的命!長孫皇后沒有應和自己的丈夫,而是換了一套盛裝,唐太宗很是疑惑。長孫皇后溫柔地回答:我聽說上行下效,君主英明,臣子也英明,而現在魏征如此正直,正說明陛下的正直影響了他,我如何不向您祝賀呢?太宗聽了這話,也不生氣了,暗暗點頭,同意了皇后的話,日后更開明大度,愛民利民,君臣一心,開創了貞觀之治。
唐太宗李世民與賢臣魏征,一代圣主和一位名臣,各有各自的才能,李世民是文武雙全,以民為主的明君,而魏征是剛正不阿,一心為主為百姓的大臣,這二人共事,亦存在矛盾,但可貴的是,李世民不若其他朝代的君主,他聽的進建議,再是生氣,也是大罵魏征鄉巴佬,而并未直接殺其頭,可見李世民的肚量。再說魏征,也是可貴地忠誠,冒死進諫,敢作敢當,這二人湊一起,如何成不了大事?